副院长 张成思
 
[发布时间:2018-04-01 16:54:33]



       张成思,男,1974年8月生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2006年9月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。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,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、货币金融系主任。
工作经历
2017.8-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
2013.4-2017.8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助理
2013.12-至今  中国人民大学房地产金融研究所所长
2012.08-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核心期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执行主编
2012.07-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、货币金融系主任
2012.01-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海外引进人才专家评审组委员
2010.07-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2008.07-2009.08  香港中文大学访问教授(主讲博士生课程Applied Time Series Analysis等)
2006.09-2010.07 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讲师、副教授、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“金融学-数学”双语实验班项目执行主任
主要社会学术职务:
[1] 全国金融系统青年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
[2] 中国金融40人论坛—青年论坛管委会委员、论坛召集人
[3] 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特邀研究员
[4]  China and World Economy编委(SSCI期刊)
[5] 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期刊编委(Econlit 收录期刊)
[6] 达沃斯论坛专门委员会专家候选人(201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推荐)
[7]  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
[8] 中国金融培训中心金融英语证书考试专家组专家
[9] 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
[10] 美国计量经济学会成员
[11] 英国皇家经济学会成员
[12] 国家外汇管理局顾问专家
[13]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兼职研究员
[14]  中国社会科学》、《经济研究》等中文权威学术期刊匿审专家
[15] 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等多个高校博士生毕业论文外部答辩人
[16] 中国农业部项目规划办项目评标金融专家
[17] 中国船舶重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、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金融专家
获奖情况
1.2016年,第二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(中国商品金融化分层与通货膨胀驱动机制)
2.2015年,第三届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(莫干山会议•2014)优秀论文奖
3.2015年,《金融研究》杂志年度优秀论文奖(优秀论文第一名)
4.2014年,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(经济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:跨学科实验班十年实践与推广)
5.2014年,第二届“CF40-青年论坛”优秀论文奖
6.2014年,第六届“薛暮桥价格研究奖”
7.2013年,“首届中国金融发展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”(经济研究undefinedamp;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)
8.2013年,第四届“陈彪如金融论坛”优秀论文三等奖(华东师范大学)
9.2013年,第二届“中国青年金融学者奖”(中国金融博物馆设立)
10.2013年,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(人文社会科学)优秀成果奖三等奖
11.2013年,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
12.2012年,中国人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(高等教育)
13.2011年,宝钢优秀教师奖
14.2011年,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优秀论文奖(10年仅6篇)
15.2011年,北京市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二等奖
16.2011年,中国人民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特等奖(第一名)
17.2011年,中国人民大学先进工作者
18.2010年,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
19.2010年,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班主任
20.2010年,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
21.2008年,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
22.2007年,《金融计量学》被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
部分中文期刊成果
[1]. 张成思,刘贯春,2016《最优金融结构的存在性、动态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》,《管理世界》第1期。
[2]. 张成思,芦哲,2016,《不对称的螺旋:媒体舆论与通胀预期传染》,《财贸经济》第6期(封面文章)。
[3]. 张成思,党超,2016,《基于央行调查数据的通胀预期转化:算法基础与理解分歧》,《金融评论》第1期(封面文章,刊首文)。
[4]. 张成思,2015,《央行沟通与前瞻性货币政策》,《中国金融》第10期。
[5]. 张成思,刘贯春,2015,《经济增长进程中金融结构的边际效应演化分析》,《经济研究》第12期。
[6]. 张成思,张步昙,2015,《再论金融与实体经济:经济金融化视角》,《经济学动态》第6期。
[7]. 张成思,刘泽豪,罗煜,2014,《中国商品金融化分层与通货膨胀驱动机制》,《经济研究》第1期。
[8]. 张成思,芦哲,2014,《媒体舆论、公众预期与通货膨胀》,《金融研究》第1期。
[9]. 张成思,陈曦,2014,《中国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进步》,《世界经济》第1期。
[10]. 张成思,姜筱欣,袁江,2013,《资本轮动、行业潮涌与中国通货膨胀模型》,《世界经济》第2期。
[11]. 张成思,朱越腾,芦哲,2013,《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之谜》,《金融研究》第6期。
[12]. 张成思,2012,《全球化与中国通货膨胀动态机制模型》,《经济研究》第6期(封面文章)。
[13]. 张成思、李雪君,2012,《基于全球视角的中国金融发展指数研究》,《金融研究》第6期(封面文章)。
[14]. 张成思,2012,《经济增长、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:回归货币主义?》,《世界经济》第8期(封面文章,刊首文;人大复印资料转载,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转载,并刊登于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成果要报内参)。
[15]. 张成思,2011,《通货膨胀目标错配与管理研究》,《世界经济》第10期。
[16]. 张成思,2011,《人民币升值与中美国际平价关系新格局》,《财贸经济》第6期(封面文章)。
[17]. 张成思,2010,《长期均衡、价格倒逼与货币驱动》,《经济研究》第6期(封面文章)。
[18]. 张成思、李颖,2010,《全球化与通货膨胀动态机制研究》,《世界经济》第11期(封面文章)。
[19]. 张成思,2010,《随机波动与经济周期平稳化研究》,《财贸经济》第1期。
[20]. 张成思,2010,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新前沿:全球新型金融危机视角下的理论述评》,《国际经济评论》第5期(封面文章)。
[21]. 袁江、张成思,2009,《强制性技术变迁、不平衡增长与中国经济周期模型》,《经济研究》第12期(封面文章)。
[22]. 张成思,2009,《中国CPI通胀率子成分动态传导机制研究》,《世界经济》第9期(封面文章,刊首文)。
[23]. 张成思,2009,《外生冲击、货币政策与通胀持久性转变》,《管理世界》第7期。
[24]. 张成思,2009,《基于多变量动态模型的产出缺口估算》,《统计研究》第7期。
[25]. 张成思,2008,《中国通胀惯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启示》,《经济研究》第2期。
[26]. 张成思,2008,《通货膨胀动态路径转变及其启示》,《金融研究》第3期(封面文章,刊首文)。
[27]. 张成思,2007,《短期通胀率动态机制理论述评》,《管理世界》第5期。
[28]. 张成思,2007,《国际资本流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》,国家外汇管理局内参(保密资料)
部分英文期刊成果(全部为独立作者、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):
[1]. Zhang, C. (2017), “The Great Globalization and Changing Inflation Dynamics.”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entral Banking, forthcoming.
[2]. Zhang, C., Sun, Y. (2016), “Confidence in Chinese monetary policy.”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 and Finance, forthcoming.
[3]. Liu, G., and Zhang, C. (2016), “Financial development,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.” The World Economy, doi: 10.1111/twec.12430.
[4]. Luo Y., Zhang, C., and Zhu, Y. (2016), “Openness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: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inancial Resources Distribution.” Emerging Market Finance undefinedamp; Trade, forthcoming.
[5]. Liu, G., and Zhang, C. (2016), “The dynamic linkage between insurance activities and banking credit: Some new evidence from global countries.”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 and Finance, 44(1), 40-53.
[6]. Zhang, C., Zhou, Y. (2016), “The Global Slack Hypothesis: New Evidence from China.”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 and Finance, 42(1), 339-348.
[7]. Zhang, C. (2016), “How has globalization affected inflation in China.” The World Economy, 39(2), 301-313.
[8]. Su, Chi Wei Hsu-Ling Chang, Zhang, C. (2016), “Nonlinear Taylor Rules in Central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”,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undefinedamp; Economic Development, 25(3), 357-376 .
[9]. Zhang, C., Zhu, Y., and Lu, Z. (2015), “Trade openness, financial openness,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.”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, 59(1), 287–309.
[10]. Zhang, C. (2015), “The Effect of Globalization on Inflation in New Emerging Markets.” Emerging Market Finance undefinedamp; Trade , 51(5), 1021-1033.
[11]. Lei, C., Lu, Z., and Zhang, C. (2015), “News on Inflation and the Epidemiology of Inflation Expectations in China.” Economic Systems, 39(4),  644–653.
[12]. Zhang, C., and He, H. (2015), “Globalization and Changing Inflation Dynamics in China.” Emerging Market Finance undefinedamp; Trade, 52(3), 625-638.
[13]. Zhang, C., C. Meng, and L. Getz (2014), “Food Prices and Inflation Dynamics in China.”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, 6(3), 395-412.
[14]. Zhang, C., Chaofeng Li (2014), “The Great Moderation in China: A Disaggregated Analysis.” Emerging Market Finance undefinedamp; Trade, 50(1), 35–48.
[15]. Zhang, C., B. Zhang, Z. Lu, and M. Yasumoto (2013), “Output Gap Estim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.” Emerging Market Finance undefinedamp; Trade, 49 (s4), 127–139.
[16]. Zhang, C., J. Breece (2013), “Understanding The Evolving Inflation Process in China: 1997-2011”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, 50(3), 331-337.
[17]. Zhang, C. (2013), “Inflation Dynamics and An Extended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 for China.” Emerging Market Finance undefinedamp; Trade, 49 (5), 85-102.
[18]. Zhang, C. (2013), “Has Chinese Economy Become More Stable?”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, 18(1), 133-148.
[19]. Zhang, C. (2013), “Money, Housing, and Inflation in China.”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, 35(1), 75-87.
[20]. Zhang, C. (2013), “Monetary Dynamics of Inflation in China.” The World Economy, 36 (6), 737-760.
[21]. Gang, J., N. Ye, and Zhang C., (2012), “Financial Crisis, Risk Perception and the Implied Volatility Transmission: A Cross-Region Study”, Manchester School, 80(9), 92-120.
[22]. Zhang, C., G. An, and X. Yu (2012), “What Drives China’s House Prices: Marriage or Money?” China undefinedamp; World Economy, 20(4), 19-36.
[23]. Zhang, C., and Y. Murasawa (2012), “Multivariate Model-based Gaps and a New Phillips Curve for China.” China Economic Review, 23(1), 60-70.
[24]. Zhang, C., and Y. Murasawa (2011), “Output Gap Measurement and 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 for China.” Economic Modeling, 28(6), 2462-2468.
[25]. Zhang, C. (2011), “Why is Inflation in China a Monetary Phenomenon?” China undefinedamp; World Economy, 20(3), 1-18. (刊首文)
[26]. Zhang, C. (2011), “Inflation Persistence, Inflation Expectations,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.” Economic Modeling, 28(1), 622-629.
[27]. Zhang, C., and J. Clovis (2010), “China Inflation Dynamics: Persistence and Policy Regimes.”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, 32(3), 373-388.
[28]. Zhang, C., and J. Clovis (2010), “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 of Rational Expectations: A Serial Correlation Extension.”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, 13(1), 159-179.
[29]. Zhang, C. (2010), “Inflation Uncertaint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.” China undefinedamp; World Economy, 18(3), 40-55.
[30]. Zhang, C. (2009), “Excess Liquidity, Inflation, and Yuan Appreciation: What Can China Learn From the Recent History?” The World Economy, 32(7), 998-1018.(刊首文)
[31]. Zhang, C., D. Osborn, and D. Kim (2009), “Observed Inflation Forecasts and 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.”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, 71(3), 375-398.(封面文章)
[32]. Zhang, C., and J. Clovis (2009), “Modeling US Inflation Dynamics: Persistence and Monetary Policy Regime Shifts.” Empirical Economics, 36(2), 455-477.
[33]. Zhang, C., D. Osborn, and D. Kim (2008), “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: from Sticky Inflation to Sticky Prices.” Journal of Money, Credit and Banking, 40(4), 667-699.(封面文章)
专著:
[1]. 2016,张成思(著,30万字),《中国通货膨胀动态形成机制的多重逻辑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(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)。
[2]. 2016,张成思(著,50万字),《金融计量学——时间序列分析视角》(第二版)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。
[3]. 2012,张成思(专著,50万字),《金融计量学——时间序列分析视角》(第一版)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。
(百所高校《金融计量学》和《时间序列分析》等课程指定用书)
[4]. 2009,张成思(专著,40万字),《通货膨胀动态机制与货币政策现实选择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。
译作:
[1]. 2016,Economy of Words(《语控经济》,25万字),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。(独立翻译)
[2]. 2011,《Econometric Analysis》(格林《计量经济分析》第6版,100万字),中国人民大学出
版社。(独立翻译)
[3]. 2009,《Global Investment》(《全球投资学》第6版,CFA指定教材,75万字)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。(独立翻译)
[4]. 2009, 《New Frontiers of Economics》(《经济学新前沿》,50万字,与李涛等合译),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。
[5]. 2007,《Multinational Finance》(《国际金融》)双语教材中文作者,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。
专访:
1、张成思,《人民币贬值的基本逻辑》,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,2014年4月22日。
2、张成思,《媒体舆论透明有助合理引导公众通胀预期》,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,2014年3月22日。
3、张成思,《普通商品金融化趋势值得关注》,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,2014年1月8日。
4、张成思,《稳通胀、促增长:改进货币政策的路径选择》,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,2013年4月8日。
5、张成思,《理解国内通胀 需考虑国际影响因素》,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,2012年11月5日。
6、张成思,《从“保增长”到“稳增长”》,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,2012年3月12日。
7、张成思,《贸易开放与中国经济平稳化发展》,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,2011年11月12日。
8、张成思,《如何理解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问题》,中央电视台,2011年3月24日。
9、张成思,《“输入性压力”终究是暂时的》,《中国经济导报》,2011年3月5日。
10、张成思,《2011年四季度通货膨胀走势》,《中国金融家》,2011年10月1日。
11、张成思,《加息或成调控常态》,《中国经济导报》,2011年2月10日。
12、张成思,《CPI不足以成为衡量通胀的唯一指标》,《中国经济导报》,2011年1月1日。
13、张成思,《三步走”推动人民币国际化》,《中国经济导报》,2010年12月2日。
14、张成思,《CPI与GDP平减指数相差悬殊,宏观政策选择路径面临调整》,中国社会科学报《谏言》专栏,2010年3月11日。
15、张成思,《我的通货膨胀问题研究之路》,中国社会科学报《当代学人》专栏,2010年3月11日。
16、张成思,《政策扶持应从技术引进转向落后经济部门》,商务周刊,2010年第17期。
17、张成思,《关于银行承兑汇票问题》,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,2010年11月
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:
[1] 2016年10月-2017年12月,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《基于预期的前瞻性货币政策逻辑》。
[2] 2016年12月-2021年12月,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。
[3] 2012年1月-2015年12月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《后危机时代的通胀风险、通胀预期与货币政策互动机制研究》,项目批准号:71173224。
[4] 2012年1月-2015年12月,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《中国经济波动与财政货币政策研究》,项目批准号:12JJD790039。
[5] 2012年12月-2015年12月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《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通胀预期管理研究》,项目批准号:12AZD058。
[6] 2011年3月-2011年12月,主持中国财政部《数据仓库、数据挖掘与信息化决策》项目。
[7] 2008年12月-2011年12月,入选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。
[8] 2008年6月-2009年12月,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《今后几年我国价格波动趋势及其动因研究》,项目批准号:08CJY048。
[9] 2009年2月-2011年12月,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负责人,项目名称《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问题研究》,项目批准号:08JZD0011。
[10] 2007年12月-2010年12月,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负责人,项目名称《科学发展观与新时期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》,项目批准号:07AJY015。
[11] 2006年12月-2008年12月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课题子课题负责人,项目名称《我国银行制度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相互关系以及作用机理研究》,项目批准号:05JJD790097。
[12] 2007年3月-2008年1月,主持中国人民大学“985”工程自由探索项目《我国通货膨胀动态传导机制与预测研究》,项目编号21353232(已结项,鉴定等级为优,项目成果论文6篇)。
[13] 2006年12月-2008年1月,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科研项目《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通胀率动态机制研究》,项目编号:06XNB003(鉴定等级为优,项目成果论文8篇)。
学术会议发言与主题演讲:
[1] 2013年4月16日,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(2013)发布暨支付清算理论与政策高层论坛, 中国社会科学院(特邀嘉宾、主题演讲),北京。
[2] 2011年9月22日,Conference on Changing Global Economy and China’s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, 中国社会科学院(特邀嘉宾、主题演讲),北京。
[3] 2011年6月,中日韩三国15人专家区域货币合作高层研讨会(特邀嘉宾、主题演讲),韩国首尔。
[4] 2011年3月26日,China’s CPI: Cheating Price Inflation? 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学术研讨会,专题发言。
[5] 2010年9月31日,《中国通货膨胀问题》,中国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。
[6] 2010年5月31日,《中国通货膨胀动态机制变迁研究》,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学术研讨会,专题发言。
[7] 2009年8月24-25日,《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》,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
治研究所专题研讨会,(特邀嘉宾、主题演讲),北京。
[8] 2009年8月19-21日,《第六届中国经济发展论坛》,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,专题发言,北京大学。
[9] 2009年3月23-27日,《转型中的中国通胀持久性:结构变化与政策区制》,第9届美国西部经济学家会议,日本京都。
[10] 2007年12月16日,《中国通胀惯性问题研究》,第7届中国经济学年会,深圳大学undefinedamp;香港大学。
[11] 2007年12月12日,The Persistence of China Inflation Rates,ACE2007 Conference,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。
[12] 2007年12月4日,《 中国流动性过剩、通胀持久性与治胀成本问题研究》,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学术研讨会上的专题发言。
[13] 2007年10月30日,《国际流动性及其对中国的影响》,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undefinedamp;世界银行国际研讨会,北京香山(特邀嘉宾,主题演讲)。
[14] 2007年9月,《中国通胀惯性特征及货币政策启示》,第7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,浙江大学。
[15] 2007年4月, 《通胀率动态机制建模研究》于2007年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,香港科技大学(特邀专场主持人undefinedamp;学术演讲)。
[16] 2007年3月, 《新时期中国通胀率动态机制与货币政策对策研究》,于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双周论坛上的发言,中国人民大学。
[17] 2006年11月, 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通胀率动态模型研究》,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“银行监管与货币政策”专题课上的发言,北京师范大学。
[18] 2006年7月, 《广义矩回归(GMM)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》,于2006年世界计量经济学年会远东会议上的发言,清华大学。
[19] 2006年1月,“On the Successful Estimation of 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”,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讨会上的发言,北京大学。
[20] 2006年4月,《通胀率预期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》,于2006年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年会上的发言,英国诺丁汉大学。
[21] 2005年5月,  参加《货币政策委员会,货币政策的执行》学术会议讨论会,曼彻斯特大学管理学院undefinedamp;英国皇家苏格兰银行联办,英国曼彻斯特大学。
[22] 2004年12月,《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政策指标变量的确定:矢量回归模型的应用》,于第四界中国经济学年会的大会发言,南开大学。
版权所有:江西财经大学 现代金融研究院
地址:江西省南昌市庐山南大道 邮编:330013 电话:0791-83816691